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丨《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中国史研究 社科期刊网
2024-09-13


点击封面 订阅期刊

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本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办刊方针,刊登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以及有深度的学术评论,主要栏目有:专题论文、书评、读史札记等。2013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刊物。


目录


内容提要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林甘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初探

张越


内容提要:林甘泉提出了事实判断、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历史认识“三个层次”说。他本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亦可依此“三个层次”说进行探析。他强调“事实判断”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功力之分而没有阶级性”;“认识判断”体现出不同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分歧,明确表示“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同是唯物史观的学者在“价值判断”上也会有意见分歧,“总是有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求真务实则成为林甘泉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三个层次”说是建构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林甘泉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历史认识“三个层次”


朱绍侯史学:一个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典型案例

李振宏


内容提要:朱绍侯是当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主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是实证史学研究中实践唯物史观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典范。其史学研究的理论色彩,主要表现在坚守实证研究中的整体性思维,重视历史研究的溯源性、过程性考察,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遵循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四个方面。朱绍侯史学,对当代实证史学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关键词:朱绍侯  整体性思维  历史主义  秦汉史


·专题研究·


试论商代“大子”的含义及宗法内涵

左勇


内容提要:商代“大子”享有很高的家族地位,商代继统包含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现象,同辈之中长兄优先继位,此后诸弟由长及幼接任,但是权位最终要传回给长兄之子,诸弟之子被排除在外,传弟可视为传长兄之子的过渡。然而,在现实施行中长兄之子的继承权时常会受到侵害,最终导致了传弟制的废止。商代“大子”的本义是长子,在肯定长子、长子后嗣继承权的影响下,逐渐引申出了“宗族长”的含义,同样作为同辈排行的“中(仲)子”和“小子”则分别引申出了“支子”与“分支族长”的含义。

关键词:大子  长兄  宗族长  宗法


《编年记》与秦始皇过安陆之辨

李洪财


内容提要:通过文献用例、纪年形式、文字的使用习惯和表意、秦始皇行程路线分析等各方面对比分析,可确定《编年记》中的两处“今”都表示时间节点,是现在、此时的意思,与“今上”没有关系。“今元年”意思是说现在或此时为元年,并非尊称加年数,不当视为固定的纪年形式。“今过安陆”也只是说书写者过安陆,与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秦始皇二次东巡南下过衡山郡后选择的是长江水路,从邾县下长江到洞庭湖,由洞庭湖北岸上湘山,再从洞庭湖沿长江上江陵,然后自武关回咸阳。

关键词:《编年记》  今元年  今过安陆  秦始皇二次东巡


“糴”“糶”分形前史

——战国至西晋出土文字所见“”的使用

石洋


内容提要:“糴”“糶”二字形普及之前,“”字长期兼表买谷、卖谷,同时还具有谷物一义。系统梳理出土文字,可以展现其复杂的使用情况及演变。从字形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由“翟”“”字形混杂且义项宽泛,过渡到专以“”字表示买谷、卖谷和谷物,再到“糴”“糶”二形出现并分夺“”字买谷、卖谷义,“”因仅剩的谷物义生僻而随之淡出。从用法看,秦汉时期“”字虽可兼表买、卖谷,但官文书却不同时使用,原则上仅偏取其一种授受方向,应是为避免混淆而刻意约定的。上述认识,可以为校勘古书、观察经传中“请”讹作“请糴”的过程,以及更完整呈现官文书对施受同辞分化的作用提供新思考。

关键词:糴  糶    施受同辞  分化



汉代事役结构及其实现方式

——以堂邑《要具簿》《逋簿》为中心

臧知非


内容提要:“事”是人地合一条件下农民受田于国所伴随徭役义务的制度称谓,内容复杂,故“筭”人定“事”,秦律“定名事里”、汉律“筭事”、《要具簿》“定事口”“定事筭”均是其体现。“筭”是计算、核查、登记,“筭”的结果著于名籍,是为“事筭”。编户民七至十四岁有少年之事,十五岁开始服成人之事,傅籍至老免服“正卒”之事。“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是指地方每月有更役、国家每年有戍役和力役,农民有每月应更役、每年应戍役和其他力役义务,并非每年一次性服更役一月,一生当郡兵一年、做卫士或为戍卒一年。授田制瓦解,人地分离,农民“事”的实现方式货币化而有“更赋”“口算钱”等常税,但农民仍有服役义务或另交代役钱,农民负担合法地加重而陷于绝对贫困化。《逋簿》记载西汉末年农民缴纳口钱、赋钱的同时缴纳更卒钱、戍卒钱、卒更钱,是事役货币化的真实记录。

关键词:定名事里  筭事  定事筭  口筭钱  事役货币化


李渊庙谥改易问题所见唐代“太祖”的多重意涵

史正玉


内容提要:“太祖”问题关乎王朝合法性来源,意义重大。唐代“太祖”一词在文本中有多重内涵,仅就宗庙层面而言,“太祖”就有庙号、居郊庙祭祀尊位者和唐人观念中最具功绩的先皇等多重含义。唐人关于“太祖”的不同表述,反映了礼学理解的区别及对先祖功业认定的差异。咸亨五年(674),唐高宗改“太祖武皇帝为高祖神尧皇帝”,是对“太祖”观念的整合。结合高宗朝配天制度的调整,可以看出李治淡化李渊创业之功、提升李世民地位的努力。高宗的礼制调整,一方面掩饰其父非正常即位的事实,从而为自身的权力来源做合法性说明;另一方面,借由这些礼制调整,李治打破旧有礼学规则,并借以自我尊大。

关键词:唐代  礼制  太祖  宗庙  配帝


唐代剑南羌蛮子弟与西南边疆经略

——兼论羌蛮子弟与城傍子弟之异同

陈乐保


内容提要:唐代剑南西、南两侧分布着大量的羌蛮子弟,比较著名的有弱水八国子弟、岷江西山子弟、邛雅黎子弟、东蛮子弟、云南子弟等。羌蛮子弟受剑南节度,但其组织、征集、训练、出征等仍以部落为单位,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部落兵。与北方的城傍子弟相比,羌蛮子弟内附时没有经历内徙——安置于缘边军城傍侧这一过程,故安史之乱后内徙的城傍子弟逐渐转化为额内兵,而羌蛮子弟依旧保持了原有的部落兵性质,并一直维持到唐末。羌蛮子弟的总数维持在三到六万之间,他们的存在弥补了剑南道汉兵不足的问题,极大增强了本道的军事实力。复因羌蛮子弟处于唐、吐蕃、南诏的“过渡地带”,且熟悉西南边陲的地理环境,他们的向背往往能左右唐代西南边疆经略的进程。

关键词:唐代  剑南  羌蛮子弟  部落兵  城傍子弟  西南边疆经略


宋夏战争中的河川:以环庆路马岭水为研究中心

孙方圆


内容提要:环庆路地处宋夏战场中心,流经其境内的马岭水一直被视为双方用兵的主要战线之一。然而,宋夏两军在环庆路展开大规模、高烈度会战的次数比之于邻近的鄜延、泾原等路,实际上是相对有限的,而造成环庆路这种战略地位与实战记录不相匹配的原因,或许就在于当地独特的水资源条件与河川地形。一方面,马岭水上中游水量不足、水质差劣,难以支持宋军的行军饮用或者屯戍所需,无法为其北上作战提供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环庆路正面狭窄、纵深狭长,宋军又依托纵贯其间的马岭水河谷设置了防守严密的堡寨体系,故而西夏军亦缺乏持续深入的把握。在上述两重因素的双向限制下,宋夏两军对于在环庆路发动大规模攻势均表现出谨慎的态度。

关键词:环庆路  马岭水  宋夏战争


宋元寺院板帐考论

纪雪娟


内容提要:南宋末年寺院内开始设立板帐,记录亡僧衣钵登记、拍卖、使用情况,至元代形成以财产多寡厘定丧葬等级的三等板帐,最终定型为记录亡僧葬仪用度细目的标准式文——板帐式。寺院板帐应源于南宋州军向属县征收的板帐钱,是为抗衡非制度化地方财政举措而采取的应对机制。板帐记录了亡僧遗产的再分配与再循环,在保证僧人私有财产不流入世俗社会的同时,增加了寺院共有资财及上层管理者占有的比例。板帐为透视宋元地方社会,尤其是王权、政权与教权在经济、财政方面的冲突与缓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板帐  亡僧  营葬仪式  清规  抽分


元代大开元一宗新探

朱建路


内容提要:大开元一宗是元代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它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刘晓首先对它进行了研究。据新发现的《住持无为懃公道行之碑》拓片,懃公曾在元统二年接替损庵洪益继任大开元一宗都宗摄,是一位被遗漏的大开元一宗都宗摄。通过新发现碑刻和方志的记载发现,中条山竹林寺、辉县天王院、齐河县慈恩寺、真定东天宁寺等都是大开元一宗寺院,元代在与邢州临近的中书省南部、河南行省等地应分布着许多大开元一宗的寺院。分析大开元一宗的宗派归属,它可能是曹洞宗的分支。

关键词:邢州  洪懃  大开元一宗  曹洞宗


明朝安南宦官研究

齐畅


内容提要:与现代民族国家不同,明朝在政治视野与民族观念上,呈现出独特的传统特征。明前期通过多种方式,选用安南人进入宫廷。经过长期的培养,宣德时期安南人宦官成为明朝最受信任、权势最大的宦官群体,而且形成了彼此借援、互相扶持的政治团体。虽然安南宦官权势颇大,却与外朝士大夫保持了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的平衡。如果将之与明中后期本土宦官的擅权相比,可以发现明朝任用异域宦官的政治良效。

关键词:明朝  安南宦官  安南朝臣  政治平衡


清代户部饭银与京官养廉银制度嬗变

何永智


内容提要:清朝在“耗羡归公”改革后逐步建立京官养廉银制度,其以地方耗羡为基本财源、户部饭银为结构补充,是清代国家从财政角度对官员低俸制的修复与完善。雍正时期,户部通过裁革饭银浮费、核定官役养廉等举措,促成饭银“化私为公”,由此衍生的“饭银养廉”成为京员养廉银之滥觞。乾嘉时期伴随耗羡管控的经制化,清廷借助户部饭银再分配协调国家经制财用与京员养廉公需的利益平衡,京官养廉银体系由是得以扩充。嘉道以降财政恶化,内嵌于“正赋—耗羡”体制的部院饭银日益积欠,京员养廉无着,养廉银制度渐趋瓦解。至清末俸制改革,饭银养廉连同清朝由正俸、养廉所组成的二元俸制被重新整合到具有近代文官因素的新的俸禄序列中。

关键词:清代  户部饭银  京官养廉银  陋规  耗羡


·读史札记·


释“非除名移乡”

——《唐六典》标点商榷一则

王子潇

《辽史》所见辽朝先世“审吉国”考辨

苗润博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科期刊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